半岛全站9月1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以“中国为人民谋健康的100年”为主线,就健康中国行动合理膳食行动实施两年来进展成效举行新闻发布会,重点向大家介绍健康中国行动合理膳食专项行动实施两年来的进展成效。
2019年7月18日,健康中国行动启动仪式举行,拉开了在全国推动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大幕。
过去两年,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办会同各有关部门,瞄准建设健康中国的目标,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完善政策、调度、监测、考核等机制建设,组织开展15个专项行动,从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防控重大疾病等多方面发力,稳步推进落实各项重点任务,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模式初具雏形,从中央到地方、跨部门宽领域的工作网络基本形成,预防为主的大健康理念持续深化,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值健康中国行动实施两周年之际,本报特辟专版总结报道各地关于健康中国行动各方面的工作成效。
健康中国行动包含15项专项行动,其中第二项就是“合理膳食行动”。两年来,合理膳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各地各单位也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形成一些好的经验做法。
健康中国行动合理膳食行动工作组副组长、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司司长刘金峰,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李宁,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主任魏新刚,湖南省卫生健康委二级巡视员许尚锋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胡强强主持新闻发布会。
吃得安全、吃得营养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内容。合理膳食行动实施两年多来,政府动员引导、社会共建共享、人人参与践行的工作局面初步形成。具体措施和做法可以概括为“五抓一助力”。
关于抓行动合力,成立了由卫生健康、农业、教育、体育等18个部委组成的国民营养健康指导委员会,组建合理膳食行动工作组,指导成立省级国民营养健康指导委员会。凝聚起部门协作、上下联动的工作合力。
关于抓政策规范,系统梳理评估我国在营养整体规划、产业发展、人群营养等方面制定出台的政策,分析实施难点和薄弱环节,不断完善实施合理膳食行动的保障措施。
关于抓标准引领,针对全人群、生命全周期营养健康以“一老一小”为重点,组织制定肥胖儿童饮食行为干预半岛全站、营养与健康学校建设等标准指南。修订食品营养标签标识等相关标准。
关于抓试点示范,针对外出就餐、营养健康风险和问题,广泛开展营养健康餐厅、营养健康食堂、营养健康学校的示范建设。搭建区域性营养创新平台,加强各地营养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关于抓知识普及,推动全民营养周“520”中国学生营养日等活动的常态化,组织营养健康知识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商超、进乡村活动,贴近百姓开展营养健康知识普及。
助力疫情防控,推动营养支持应用于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治疗康复,对新冠肺炎患者、一线工作者和社会公众分别提出营养膳食指导,助力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
“五抓一助力”六项措施的落实需要政府、社会、个人共同承担来完成。从政府层面而言,主要责任聚焦营养健康问题,发挥政策引导、资源投入、推动落实的作用。比如把一些任务分解,明确到各个部门,会同教育部、体育总局,针对学生儿童肥胖问题开展“吃动平衡”方面的项目;会同农业农村、工业信息等部门推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的地理标志,强化“双蛋白”工程等项目实施等。
从社会层面而言,主要是专业机构和行业企业的标准引领。比如企业应该严格执行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生产出符合营养和安全要求的食品;行业学会、协会推广科普知识,今年中国营养学会发起了“合理膳食百千万志愿者行动”,形成百名国家级营养科普专家、千名省级营养科普人才、万名营养志愿者组成的营养团队,推广行之有效的适宜技术和推动知识普及。
从个人和家庭层面而言,积极倡导个人和家庭主动学习膳食科学知识半岛全站,学会读懂标签标识,倡导每个人从自身做起,从每一天、每一餐做起,带动家庭、社区提升营养健康素养。
总体来说,通过政府、社会、个人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从全国监测数据看,居民营养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定期测量体重、血压、血糖、血脂等健康指标的人群比例大大提升。
在食品安全方面,国家卫生健康委的主责是制修订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标准的作用在于将普通消费者无法判断的食品安全风险,转化为容易读懂的安全信号和明明白白的风险警示。
截至目前,已经公布食品安全标准1366项,涉及2万多项指标,包括通用标准、产品标准、生产规范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四类标准有机衔接、相辅相成,从不同的角度管控食品安全风险,涵盖我国居民消费的主要食品类别、主要健康危害因素、重点人群的营养需求半岛全站。
从食品类别来说,覆盖了食品行业生产和居民消费所涉及的初级农产品、加工制品等主要食品类别;从健康危害因素来说,现行标准覆盖了包括致病微生物、重金属、真菌毒素、放射性物质等控制要求,也包括食品添加剂、农药兽药残留等限量要求;从重点人群来说,婴幼儿配方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等标准,涵盖了重点人群的营养健康基本需求。
总体来讲,我们已经构建起从农田到餐桌,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我国是国际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主持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承担着秘书处的具体工作,深入参与国际食品法典工作,体现了我国的标准工作水平和国际社会的认可。
食品营养标签的作用是向消费者提供食品中的营养信息,消费者通过看营养标签来了解食品的营养特点,从而帮助自己合理选择食品。《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是针对工业化的预包装食品如何进行营养标识的强制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该标准要求在预包装食品标签上的营养成分表中要列出营养素种类、含量及每种营养素的含量占营养素参考值的百分比,这个百分比就是反映食品中的营养素能够满足人体每日需要量的程度。
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在组织对《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进行修订,修订后新的标准对预包装食品营养信息标识提出了新要求。比如,现行基础上增加了对饱和脂肪和糖的强制性标识要求,消费者通过看标签可以了解食品中的油、盐、糖等信息。修订的标准还鼓励在食品包装的正面用文字或者图案形式对营养成分,表里的营养信息做补充说明,便于消费者更直观地了解预包装食品中的营养特性。此外,考虑针对儿童青少年谨慎选择高油、高盐、高糖食品增加提示信息,提醒消费者合理地选择预包装食品。
针对餐饮食品,国家卫生健康委去年年底发布实施了《餐饮食品营养标识指南》,其指导和鼓励餐厅食堂对餐饮食品里的能量、脂肪和钠进行标识,根据菜品特点鼓励对其他的糖及营养成分进行标识。
消费者购买预包装食品或者点餐的时候一定要养成看标签的习惯,通过看标签了解食品中的营养特性。比如,血压高的消费者可能更多关注钠的标识,血糖高的消费者更多关注糖含量的标识,控制体重的消费者更多关注能量标识。通过看标签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食品,不断提升自己的营养健康水平。
无论是修订《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还是已经发布的《餐饮食品营养标识指南》,都体现了营养标签在合理膳食中的重要性,满足了消费者对不同食品的营养信息的需求,有助于推动“三减”(减油、减盐、减糖)。下一步要调动各方资源,加大对营养标签的宣传力度,让更多消费者学会怎么看标签、怎么读懂标签,从而做到合理膳食。
婴幼儿配方食品是没有办法进行母乳喂养的婴幼儿最重要的、甚至唯一的营养来源。婴幼儿配方食品标准是婴幼儿配方食品安全和营养的重要保障。国家卫生健康委近年来一直在组织婴幼儿配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修订,旨在以标准为引领,不断提升婴幼儿配方食品的质量和品质。
新国标已于今年2月22日正式发布,基于全球最新的科学证据,特别是对中国婴幼儿的营养研究结果,对婴幼儿配方食品里的一些营养素指标进行了修订。一方面,对部分营养素的含量范围,如最小值或最大值作了一些调整。另一方面,将一些营养素从原来的可选择成分,调整为必需成分。修订后的标准能够更好地满足婴幼儿的营养需求,特别是对营养素含量范围的调整,对生产企业的原料控制、配方设计和过程管理等各个环节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除了婴幼儿配方食品外,婴幼儿辅助食品也是婴幼儿的重要食物和营养来源。6月龄后的宝宝开始添加辅食,针对辅食,国家卫生健康委也在制定婴幼儿辅助食品系列国家标准。目前这些标准正在组织修订,一方面,对食品里的营养素含量作了调整,调整后更适合婴幼儿营养辅食的摄入;另一方面,对标准范围作了扩展,能够涵盖更多的产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更多安全半岛全站、营养、便捷和多样化辅食的需要。总体来说,标准修订对行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婴幼儿食品品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了《营养健康食堂建设指南》《营养健康餐厅建设指南》,科学指导餐饮业提升营养健康服务的供给能力。以往的食堂和餐厅,通常要求饭菜的口感要好,吸引消费者去食堂和餐厅就餐。但这些传统的食堂和餐厅高盐、高油、高糖烹饪的菜肴比较多。就餐者点餐的时候往往荤菜点的多、素菜点的少,存在一些营养搭配不合理的现象。
而营养健康食堂、餐厅建设融入了众多营养元素和科学就餐指导。比如,要求配备专兼职营养指导人员,定期对食堂和餐厅负责人、服务员和厨师开展营养健康相关培训和考核;要求菜品的供应更加多样、更加符合营养均衡的要求;菜品也要求能够低盐、低油、低糖,突出健康烹饪理念,适量点餐,减少食物浪费。设立“营养健康角”,开展科普宣传活动。
营养健康食堂要求逐步建立就餐职工健康管理制度,结合每个就餐者的劳动强度、性别、年龄和健康状况开展营养配餐,提供套餐并公布带量食谱。营养健康餐厅强调提供优质服务,鼓励营养健康菜品的创新,推进对每一道菜品要有营养标识,要求服务人员对消费者给出合理点餐建议,并推荐“三减”菜品。
目前,鉴于网络餐饮交易平台点餐的日益普遍,鼓励在网络点餐的时候或者在外卖的容器上要标注标识营养信息,推动营养健康工作的落地。
营养健康食堂、餐厅建设丰富了餐饮的内涵,也改变了传统的食堂和餐厅仅仅是作为餐饮提供场所的局限,突出了营养为公众健康护航的作用。目前,这项工作已经纳入各省年度工作中,各地方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形成可借鉴推广的工作模式半岛全站。
近年来,我国居民营养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仍然面临着营养不良的负担,营养相关慢性病快速增加,营养健康生活方式尚未普及等问题。为提升居民营养健康素养、改变公众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我们需要打造一支专业的营养服务队伍。营养指导员作为打通国民营养健康素养“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是营养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营养指导员是经专业培训掌握基本营养健康理论知识和技能,并通过一定程序的认定后,面向公众提供营养相关咨询、指导与宣教等服务的专业人员。以合理膳食行动中提出的“每1万人配备1名营养指导员”为目标,实行定向定量的原则,以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托幼机构、中小学校、养老院等社会公共服务机构中从事营养指导工作的人员为主要的培训对象,逐步扩展至体育健身、食品企业、餐饮业等从事营养管理的人员。鼓励志愿者和“家庭中掌勺人”积极参与,组建形成全国营养指导员这样一支队伍。面向公众提供的营养服务包括膳食营养状况的分析、膳食营养评估与指导、营养配餐或食谱设计,营养健康科普宣传,推广“三减三健”等适宜技术,人群营养干预与改善等。
营养指导员是社区和基层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支力量,对于重点地区、重点人群不健康饮食结构的合理化调整,营养健康支持性环境的建设,营养健康食堂、餐厅的创建等方面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减”是对高油、高盐、高糖“三高”的不良饮食习惯最有效的干预手段。黑龙江省从2014年开始就开展了该项工作,特别是2019年以来,国家开展了“健康中国行动”。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充分利用黑龙江省寒地黑土绿色有机食品大省的优势,将合理膳食、科学饮食“三减”工作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加以推广。
去年7月,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和国家卫生健康委签署了合理膳食合作协议,把“三减”工作作为重要工作内容纳入其中。从省级层面成立了黑龙江省“健康龙江行动”推进委员会和国民营养指导委员会,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在工作中边宣传、边建设、边推进,培育了4万余名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开展营养健康素养知识宣传教育活动。会同省级多部门评选出省级营养健康示范学校、示范食堂、示范餐厅、示范小饭桌,指导餐饮业探索健康“三减”烹饪新模式。在各大超市、商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发放限盐勺、控油壶和健康腰围尺等健康用品,让大家掌握更多合理膳食知识的同时,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改变以往好酒、喜油炸、烧烤食品的不良习惯,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注意预防疾病发生。
通过几年努力,全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1倍以上,人均油脂摄入量下降16.4%,人均饮酒量下降18.2%,食盐摄入量下降30%,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高发态势得到了有效控制。
近年来,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坚持以提升人民健康素养为重点,以不断满足公众对营养健康食品多样化的需求为目标,在“四加强”上做了探索工作。
加强工作引领,湖南省卫生健康委会同省教育厅、省市场监管局、省科协等部门全面开展省、市、县三级联动,充分运用省内知名宣传媒体平台深入开展年度“全民营养周”等主题活动,进一步强化了营养健康科普宣传的导向性。
加强需求导向,根据人们对吃得好、吃得健康的新需求,积极组织开展营养健康科普知识进餐厅、进商场、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五进”活动,充分运用线上直播等网络传媒载体广泛传播。在做好有关知识普及的前提下,积极推出“我的营养早餐”“营养健康湘菜”等线上主题活动吸引公众参与,线上参与人数达一千万人次。
加强创新推动,湖南省卫健委将与省总工会联合在全省企业“百优食堂,幸福职工”创建活动中开展营养健康食堂建设,创建活动将评出一百家营养健康食堂,推动营养健康科普宣传落地落细。在宣传内容上紧贴生活实际,既宣传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核心要义,又科普当下疫情防控的“优质蛋白”“科学分餐”等热点问题,并邀请名人助力,增强了公众参与性和获得感,提升全省人民健康素养。全省居民健康素养由2018年的14.8%提升到2020年的23.15%。
加强成果转化,一方面,建立了由中南大学等高等院校和企业参与的科研团队,在加强营养健康食品科学研究的同时,组建了湖南健康产业联盟和灵芝产业创新联盟,加快推进营养健康产学研一体化的工作进程。另一方面,筹建专门的区域性营养创新网络平台,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产品展示等内容适时向社会发布与宣传,引导公众合理膳食,营造合理膳食的新风尚。